各大教育家的资料
1、孔子(前551--前479)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学学派的创始人。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,故名丘,字仲尼。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人。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《礼》 、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2、董仲舒(公元前179年-前104年),西汉广川人,儒学大师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唯心主义哲学家。提出“大一统”的思想,主张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系统提出三纲五常。
1、孔子(前551--前479)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学学派的创始人。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,故名丘,字仲尼。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人。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《礼》 、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2、董仲舒(公元前179年-前104年),西汉广川人,儒学大师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唯心主义哲学家。提出“大一统”的思想,主张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系统提出三纲五常。
1、李白和孟浩然的忘年之交体现在他们深厚的友情和相互的钦佩上。一见如故的友情:李白在28岁时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当时已名声在外的孟浩然,尽管两人年龄相差较大,但习性相投,一见如故。他们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,建立了深厚的友情。这种跨越年龄的友情,正是忘年之交的一种体现。
2、李白和孟浩然因诗结友。唐玄宗开元十三年(公元725年),李白在游览途中特地拜访孟浩然。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,大加称赞,两人很快成了挚友。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,并留他住了10多天。公元730年阳春三月,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(今江苏扬州),便托人带信,约孟浩然在江夏(今武汉市武昌)相会。